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香蕉飴和台式麵包店


小時候最喜歡吃的甜食莫過於香蕉飴。那時麵包店家家都有賣,一小盒,紅白兩色,不過 10 元 20 元,吃得好不開心。年紀漸長,麵包店越來越多元,日式、西式口味大行其道,傳統的台式麵包店也變調了。有一天驚訝地發現,現在麵包店已經找不到香蕉飴了。

前天在松江路長榮桂冠附近辦事,路上有個賣各式糕點的小販。行經時匆匆一瞥,竟然恍惚看到了香蕉飴。回頭過來細看,果然就是。老闆稱之為「涼糕」,原來現在改名叫涼糕嗎?但涼糕一辭未免太過寬泛,所有甜味的中式糕點豈不都可以稱為涼糕?不論如何,就買了一包吃。經過十幾年,價格倒沒有漲太多,好大一包區區 50 元。不過心中還是有存疑:萬一這「涼糕」吃起來並非我心目中的香蕉飴,或甚至很難吃,這麼大包該如何解決?

拿在手上,邊走就立刻抓一塊起來吃。沒有什麼特別驚喜之處,但那味道、口感,正和我牽腸掛肚的香蕉飴一模一樣!除了紅白二色,還多了綠色、黑色兩種口味。綠色是煎茶,黑色是黑糖,然而都不及白色好吃。白色正是所謂的「香蕉飴」,有個人工香料的氣味。這時還哪管什麼人工天然,我懷念的正是那個味道啊!那個淡淡的香味,和太白粉清新的氣息,合起來正是恰到好處。這些傳統的糕點,存在這麼多年,其口感滋味必然經過千鎚百鍊而演化所成。和前一篇提到的冰糖壺蘆一樣,材料非山裏紅不可,其他水果即使高貴如草苺,裹在糖殼裡絕對不搭。

可惜現在台式麵包點不知道怎麼回事,也跟搭 fusion 風,搞得不中不台不西不日,好多經典的口味都失色了。以前最便宜,最基本的青蔥麵包,現在台北市居然沒有幾家麵包店出售。偶爾找到吃起來也不甚佳。(以前新竹新光三越百貨的國賓麵包店曾做過一陣子,相當好吃!)至於起司、火腿等傳統款式,仍然常見,但往往添加了過多材料,豐盛無比,直至油膩厚重。二十年前麵包原是應急,吃粗飽的便宜食物。以前資訊貧匱,物資缺乏,用少數基本食材,深思熟慮地製成樸實巧妙的口味。如今麵包價格飛漲,買兩個就足以吃個便當了,口味卻早已失去特色。實不禁羨慕歐洲人,再單純不過的棍子、喬巴達,滋味雋永,歷久不衰。台北還有什麼麵包店能老老實實地做出傳統可口的台式麵包呢?

5 則留言:

DJY 提到...

這個東西從小時候對它有印象的時候也是叫它涼糕了,"香蕉飴"這個名詞我似乎是第一次聽說過,感覺這個名字聽起好專業阿 XD

現在要找這個東西可能要去傳統市場、黃昏市場或夜市有在賣麵包的攤子才比較有機會找得到,文末所提到的蔥麵包也是。

因為現在麵包店好像口味都比較西化!?

WF 提到...

原來鄧大也喜歡吃香蕉飴啊,我們有共同的童年耶!

我有看過夜市或市場的麵包工廠,是非常便宜啦,有些傳統基本口味,但看起油得很,不敢買來吃。

現在麵包店,至少在台北和新竹,都很 fusion 啊!不台不西不日,口味超怪的。

匿名 提到...

看了您的介紹昨天特別跑去找您說的涼糕但沒找到不知可否告知更詳細的位置.

WF 提到...

應該是在長安東路、松江路口,東南的那個角。但這種流動攤販出沒的時間和地點常不固定,不見得會碰上。小弟也只買過那麼一次而已。

匿名 提到...

謝謝 我在去找找看

葡萄美酒夜光杯:Riedel 和其他手工杯

各個古文明出土文物中,莫不有酒器。酒器的重要,自古皆知。除了視覺效果,酒杯的尺寸、造型、厚薄、杯緣切口、甚至杯梗高低,都會影響到品飲過程中嗅覺味覺一系列的體驗。大約二十年前從幾隻骨磁杯與機器玻璃杯開始著魔,不論喝水、喝茶、喝咖啡,及至各種酒品,用到不適合的杯子,馬上有不對勁的感覺...